還原一代梟雄之面貌 揭示時代人物之真相

—-泰國中華會館主辦第二十三次中山講座現場報導

一場由泰國中華會館承辦,發起人為泰國國家發展管理學院李仁亮教授;泰國中華會館副理事長張漢森邱燁和泰國中華會館名譽理事長饒培中,於2018年8月5日開辦第二十三次中山講座演講,特邀中國大陸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主講《蔣介石的歷史定位與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現場坐滿了來自泰國各界嘉賓三百多人,首先由泰國中華會館丘箐瑛理事長致開幕詞,隆重介紹一番主講人的背景,之後嘉賓聆聽楊天石教授簡而深入的詳盡演講,一同探究被歷史神化的蔣介石,惻然看清從神壇下走來的真正蔣介石,活動特邀目前蔣家唯一指定的《蔣介石日記》保管人,作為蔣家活躍在國際公眾視野的家族後人蔣方智怡女士就坐台下,為此次演講活動的特約座談人。

楊天石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曾擔任過日本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臺灣中央大學等中央研究訪問學者。楊天石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尤擅長於中華民國史、中國國民黨史和蔣介石的研究。

第一篇:梟雄顯赫一時    矜持自我之人

數度剿共,雖致一身之敗,仍是一介豪傑;八年抗戰,竟成不世之功,歷史造就時代,時代造就英雄,叱吒風雲三十載,敗退臺灣勵精圖治,孤懸海島而得善終,堪為上世紀一代梟雄,此乃蔣公介石也。

關注中國近現代史的人士,對於蔣介石這個名字,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然而,蔣介石是個怎樣的人,答案大相徑庭。過去,中國大陸把他視為“人民公敵”、“頭號戰犯”,臺灣尊其為“千古完人”,兩岸關係緩和之後,大陸客觀評價蔣介石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給予正面的評價。如今臺灣島內掀起“去蔣化”運動,把蔣介石的名字與“獨裁者”罪名聯繫在一起。

中國大陸著名學者兼作家楊天石教授,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深入研究,來往於中國及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圖書館之間,案頭抄寫蔣公的筆記內容,解開神秘背後的一頁頁蔣公日記,揮去歷史煙雲下的薄霧,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人和捍衛者,一位純粹民族主義者,身披著時代英雄的光環,踏著往事塵煙向眾人走來。作為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衛道士,作為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思想之忠實追隨者和崇拜者,其勵志苦行而親歷踐行,即便在性格上存在的缺陷甚多,但仍舊無法磨滅其作為一個特定時代誕生出英雄人,不可否認其所存在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昔日作為中國國民黨的總裁,中國國民政府的主席;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在當政時期集黨、政、軍於一身的中國近代歷史的赫赫有名的民國大人物,其在領導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入侵,起著重要的作用。楊天石教授說,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正面戰場屢次獲得重大戰役之勝利,中國軍人為獲得民族獨立和民族利益,付出沉重的代價,最終贏得國際的認同,中國在抗擊世界法西斯戰爭中所應當的作用,至此蔣介石對亞洲及世界產生的影響力。其獨立的政治綱要及個人思想,對戰敗後的日本,採用中國儒家傳統思想,以直報怨,免除日本對中國的戰後賠款;在國際上與英美強國周旋,保持國家獨立,不讓西藏分裂;保持民族氣節,矜持傳統思想,他一生宣導中國新文化運動,恪守中國儒家傳統思想,觀其端正的楷書,足以看出其是一位自律恪守;循規蹈矩;守舊文化之人;其對下屬及家人嚴格要求;他矜持克己,生活簡樸,恪守每日的作息時間;做到寧靜致遠。直到去逝之前,其念念不忘交代日後將其陵寢安葬在浙江奉化老家,葉落歸根想法融入中華傳統理念和民間風俗,一位矜持傳統觀念之老派之人。

   

篇:黑白記載歷史,紙墨相乘國事

楊天石教授講到,蔣介石日記始於1912年,止於1972年8月,85歲高齡的蔣介石因手部肌肉萎縮,不能執筆,因此停止了長達57年的日記。蔣介石堅持長達57年每日做筆記的習慣,在其日記中,1915、1916、1917這三年日記,遺失於當時的戰火紛飛之中,這些寶貴的筆記對研究蔣介石歷史的中外史學家而言是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和失去一個完整性。

整套筆記檔案,是蔣介石戎馬革命一生,手握生殺大權,位高權重,個人威望和權利登上極度巔峰的最好見證,其經歷中國及世界乃至整個歷史進程的特殊目睹者和少有參與者,其筆記是瞭解中國處於二十世紀中苦難煎熬交加,風雨飄渺變幻,國殤戰火洗禮過來的文字檔案,為中國及世界歷史檔案提供一個非常寶貴的歷史佐證資料。

楊天石教授對蔣介石在每個歷史時期所作的筆記內容,進行細心剖析和認真研究,對《蔣介石日記》圍繞其生活、工作、思想軌跡等諸多方面進行一一摘錄,尤其針對蔣介石在治兵訓導、治國理念和繁縟人際處理等方面所記載在該筆錄之內,其將個人種種得失和經驗,進行總結,克律節己,深刻反思,自我督促,自我鞭策,自我提升,該筆記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字記錄,經過歷史學家考證,有相當大的檔案價值。《蔣介石日記》不僅屬於個人隱私很高的獨家檔案,更是一部權威性和可靠性極高的文字載體。

蔣介石在日記中立下,”自矢立品立學,以續英士事業為己任”,蔣介石力求做到中國一代之聖人;古往今來之完人;中國國民之楷模;中華民族之表率;其做筆記目的在於適應革命之需要;培養革命道德及修養;同時改掉其青年時期不良生活惡習;繼續其革命引路人陳其美遺志,實現英師事業。《蔣介石日記》基於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記事之上,將日常生活規律及工作輪廓,通過筆記形式進行記錄,讓後人及歷史學者有機會還原出歷史背景之後的真相,漸漸浮現出蔣介石青年,中年及晚年等時期的思想軌跡,展示蔣介石的軍事理論及理想志向。

蔣介石一生崇拜曾國藩日記,蔣介石將自我感悟、自我總結寫成每日之日記,實現完善自我的一個勵志文檔,同時該筆記成為歷史學家還原和追尋歷史之資料,楊天石教授認為,研究蔣介石的日記有助於瞭解蔣介石的內心世界,有助於窺視其中涉及到當時歷史條件下中國國民政府的真相及檔案,深入瞭解當時中國國民政府與西方國家之間斡旋,遊走在國際風雲詭變之內幕。

由歷史記載可知,蔣介石最初由陳其美推薦加入國民黨,後陳其美英年早逝,其記載日記為了培養革命道德之修養,通過日記的點點滴滴將自己的品行道德,逐漸提升到一個精神的高度。

  • 至於蔣介石日記的真實性,楊天石教授根據蔣介石日記下的記錄重大事件按時間線索查找,花了大量時間考究和驗證,從而證明蔣介石日記的真實性,通過其人筆記洞察其思想變動,在重大事件的抉擇之念,其內心世界的起伏波動及思想軌跡變化一一展露,在日記中的字裡行間中追尋到蛛絲馬跡,尋找到歷史真相的來龍去脈。

如今,蔣介石的日記如今是保存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自公開以來,楊天石教授成為閱讀蔣介石日記的中國大陸訪問學者第一人。

篇:虛懷千秋東逝水,是非功過任滄滄

古人雲“蓋棺論定”,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蔣介石1975年去世,可謂已經蓋棺。對於其功與過,更是眾說紛紜。楊天石教授曾在演講中,提到對蔣介石的評價有三句話,第一:他是一個時代的人物;第二:他是一個內心複雜的人物;第三:他是中華民族功過爭議的人物。在楊天石教授的眼中,蔣介石一生有七功,一是參加辛亥革命率領敢死隊攻克浙江巡撫,其曾是敢死隊的隊長,肩上掛著一個碩大的炸彈,義無反顧,視死如歸;二是堅決反對袁世凱復辟,率領部下起兵抗袁之人;三是積極響應孫中山三民主義之革命號召,跟隨孫中山身邊,反對陳炯明反叛亂,保護孫中山立下功勞;四是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為國共兩黨培養了一批軍事精英;五是領導二次北伐,逐步統一中國;六是領導國民黨政府堅持抗戰,贏得最後八年不易的勝利;七是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思想,反對台獨思想和行徑,實行土地改革;提倡臺灣八年義務教育,大興科技發展工業園,創造臺灣奇跡,使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海內外史學家對此褒揚一番,追究其中,第一個大功,在1926年到1928年三年時間裡,其領導二次北伐戰爭,打敗了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個軍閥集團,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17年的統治,實現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第二個是1937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蔣介石領導國民黨軍隊和國民政府做出最後抗日的努力。

當然,其有功必有過,楊天石教授概括有三;首先是1927年到1937年的清黨剿共;第二是1946到1949年三年的內戰,這是一次反共的內戰,是違背歷史潮流和中國人民願望,挑起不得人心的長期內戰;第三是敗退臺灣之後,一手打造了“白色恐怖”的社會環境,導致臺灣人民人心惶惶,難得安寧。

蔣介石最終為何失去大陸敗退臺灣,楊天石教授在其日記中尋得一二,他指出,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的失敗,原因有很多,例如政治腐敗、軍隊腐敗、指揮失誤等等。但是,根本的原因在於沒有解決農民問題,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中是受壓迫最深的,生活最困苦的階層。他們的苦難訴求,是中國最大的社會問題,一是求溫飽,二是求土地。顯然國民黨未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蔣介石及其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自然失去中國廣大民眾的擁護和民心,因此失去中國大片江山,敗退到臺灣的蔣介石,反思過失,吸取了內戰失敗之教訓,頒佈臺灣土地法,解決臺灣農民的耕地問題,實施有效的土地政策,推動臺灣工商業的快速發展,開山開洞,修築鐵路,讓臺灣老百姓感到政府務實和島內建設,臺灣的經濟起飛,在短短的幾十年內,由籍籍無名的孤島搖身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國際經濟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 

篇:一汪淺淺海峽隔,今日中華大情懷

楊天石教授的演講博得了現場的聽眾多次掌聲,其高度總結了蔣介石在抗日中做出的貢獻,歷時三個多小時的演講走向尾聲,隨後的晚宴在泰國中華會館舉行。

縱觀當下,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之思想,以蔣介石宣導的“中華統一之構想”,如今在臺灣受到了嚴重沖刷,此次特邀楊天石教授簡述《蔣介石日記》主題演講,旨在促進兩岸早日走向和平,實現兩岸人們融合互動,實現中華民族利益;加快兩兩岸統一步伐,為當今緊張的兩岸關係挑明一個方向,也為兩岸的未來發展指明了道路。

《蔣介石日記》,概括總結一句話,是瞭解中國近代史尤其是那段艱難的抗戰歲月,重溫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最艱難的歷史時刻,蔣介石敗退臺灣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而引開的一條主要的歷史線索。如今隨著《蔣介石日記》的逐漸開放,為更多的國人及國際友人,開闢了一個深入瞭解蔣介石個人思想,政治主張;追索其理想志向;其應對國際大環境下經歷的歷史大事件。其和蔣經國執政後期,曾和中國大陸秘密聯繫,通過秘使管道進行溝通,兩岸出現轉機,按楊天石教授之言,復興中華統一夢想,僅是近在咫尺,後因蔣經國身患重疾,撒手人寰,可謂一樁遺憾之事,也為加快結束兩岸解禁,讓大批年老抗日老兵返回大陸省親,兩岸的緊張關係得到緩和,民間貿易增進;兩地航空開通,大陸遊客進入臺灣旅遊,隨著兩岸的不斷開通,兩岸進入一個貿易繁榮的時期。

《蔣介石日記》客觀上,記載著一切世間之百態,細微人性之洞察,總結其日記具有的十六大性:科學連貫性;記錄真實性;歷史跨度性;內容豐富性;世紀文檔性;隱私保密性;資訊可靠性;題材多樣性;國際動態性;人文倫理性;歷史記錄性;個人塑造性。小到個人的喜怒哀樂;大至國家民族利益大義;一一記載時代進展之滄桑變幻;《蔣介石日記》出自於一個國際風雲動盪的年代;銘記中華歷史國殤之悲痛;對於蔣介石之性格及品行,筆者感歎,即興小詩一首為之:【喜怒哀樂皆文章,保潔聖名為其生,雷霆萬貫千秋事,百年風雲記春秋,操戈化羽硝煙去,魂落幾度回歸夢,翹首依舊望昆侖】

 

               2018年8月6日報導於泰國中華會館內

 

報導/大瑋

Posted in Events & conferences, News.